在绿色转型实践中,中国生物各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持续优化生产工艺、升级能源结构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进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相继开展动力站冷机升级改造项目、燃气锅炉升级改造项目、中水回用升级改造项目、光伏发电及照明升级改造项目等诸多节能降耗升级改造项目,
中国生物研究院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,2025年1月起实现厂区的绿色电力全覆盖应用,预计全年全厂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上年度减少50%,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000吨,有效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,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。
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多措并举落实绿色制造,通过实施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实现年回收超8万吨蒸汽冷凝水,大幅减少企业污水排放和新水使用;通过实施燃气锅炉高效燃烧低氮排放改造,实现燃气锅炉热效率提升12%;通过实施污水站污水处理能力升级改造,污水处理能力提升78%;通过加装光伏发电系统和外购绿色电力,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超1.22万吨。
在国药天坛贵州,一套高效的乙醇回收系统让生产废乙醇“变废熊猫体育直播为宝”,回收利用率高达78%,现阶段每处理1吨血浆可回收约2吨乙醇,显著削减污染物排放,实现资源循环与成本双赢。在国药天坛昆明,其18731.114平方米厂房屋顶化身为2997.28kWp光伏电站,这座“阳光工厂”年发电量达360万度,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86.28吨,等效植树1.76万棵,年节约电费超80万元。
在国药动保的九龙基地屋面光伏发电项目,利用车间屋顶建设分布式电站,采用“自发自用+余电上网”模式,年节约电费36.7万。同步推进的绿色智慧用电工程,将115盏路灯改为太阳能供电,将质检楼照明升级为人体感应控制,在停车棚加装太阳能光伏板,对车间空调制冷系统、工艺冷冻水系统及洗瓶机等核心设备实施智能化升级,去年水电气能耗分别下降2547吨、143.69万度、1854吨,直接节约成本241万元。
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领域,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围绕“过程循环”和“末端回用”两大策略,实施一系列废水循环利用项目,通过系统分析水资源消耗情况,并结合内部废水水质特点,持续提升用水重复利用率,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。凭借系统性创新与精细化实践,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入选水利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企业、工信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企业,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范式。
国药天坛兰州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以数字化打造绿色智造标杆,创新性洁净区设计将关键车间面积压缩至常规的1/7,全厂洁净区不到6000㎡(远低于同行超万㎡水平),极大降低运行能耗;中水回用系统用于厂区绿化用水等,基本实现厂区污水零外排;动力中心引入AI能源管理模块,智能调控设备运行,可实现年度大幅省电。
中国生物所属企业绿色认证硕果累累,多家子公司获评国家级、省级绿色工
2023年在原有ISO9001、ISO14001、ISO45001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基础上引入能源管理体系,顺利通过ISO50001认证,构建起四标一体的现代化管理体系,于2024年
绿色工厂称号,成为吉林省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制药企业。
“2022年度上海市节水型企业”和“2023年度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(标杆)企业”。
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多措并举践行绿色发展之路,在疫苗生产中,采用高温灭活技术处理废鸡胚,年处理量可达千万枚,处理后的鸡胚粉作为优质农业肥料循环利用,践行了循环经济理念,于2024年荣获吉林省“绿色工厂”称号。
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于2023年获评省级“标杆节水企业”、2024年入选省级“绿色工厂”。国药天坛贵州
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双认证。国药动保通过
“技术改造驱动能效提升、能效提升支撑资源循环”的系统性实践,成功打造了“技术改造-能效提升-资源循环”的闭环体系,于2025年成功创建“绿色工厂”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中国生物将继续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,通过持续优化绿色生产工艺、深化智能低碳管理、加速数字化赋能等,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,让科技创新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力量。